我所王长虹教授获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称号

发布者:中药所发布时间:2021-06-30浏览次数:55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进一步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奋勇争先、冲锋在前,在全面推进上海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中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作出更大贡献,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结合系统“两优一先”评选表彰,评选出20位“师德标兵”和10位“医德标兵”。他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严谨治学,业务精湛,工作业绩突出,关心和爱护学生,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受广大学生爱戴。他们坚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医护业务精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不懈努力,取得突出成绩,深得患者和同行的广泛尊敬和好评。

我所王长虹教授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称号,让我们认真学习王长虹教授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棵坚韧质朴“骆驼蓬”

——记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教授王长虹

王长虹,男,汉族,1964年6月出生,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副所长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二级教授,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骆驼蓬,是生长在西北荒漠中的特有植物,具有抗炎、镇痛等多种功效。它没有挺拔的茎、翠绿的叶、艳丽的花,看上去非常不起眼,只需要摄取很少的水分和营养,就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将根深深地扎进沙砾之中,默默坚守这片土地。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有一位用30年余年致力于研究骆驼蓬,且具有骆驼蓬一样谦逊质朴、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是有着35年教龄,36年党龄的中药学专家——王长虹教授

一、守正创新,做中医药现代化探索者

王老师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他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体内过程、中药新制剂与质量控制研究方面不断攻关。我国中药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执着坚守致力于中药的标准化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子课题、“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30余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新药证书2项,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国际同行评议高水平论文138篇。

二、心系人民,做西部医药事业的贡献者

王老师主导的以骆驼蓬成分为主的复方木尼孜其颗粒系列研究成果在新疆推广应用后,全面提升了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及药材的质量标准和科学内涵,促生了新疆首个销售过亿的大品种,并获得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进口注册批件,带动了新疆当地种植户脱贫致富,产生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王老师来自新疆,对新疆有深厚的感情,他始终致力于发掘骆驼蓬等新疆特有的中药资源,从中药资源到饮片再到复方制剂,每一点发现都凝结着王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每逢暑假期间,王老师总会带领研究生到野外实地考察骆驼蓬的生长以及分布情况并采样。王老师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研究生,研究骆驼蓬就应该先去它生长的地方了解它熟悉它,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现、更深的体会。现如今,王老师的脚步已经遍及新疆及西北大部分有骆驼蓬生长的地区,可以说哪里有骆驼蓬,哪里就有王老师的足迹。

三、启智润心,做奖掖后学的教育者

王老师行为世范、甘当人梯,培养的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等多种奖项。在王老师影响下,很多新疆籍同学选择毕业后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去支援祖国西部的建设。2018年博士毕业的李淑萍博士放弃了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回到新疆工作,传承王老师“骆驼蓬精神取得优异的业绩

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先后新疆医科大学联合培养10名硕士研究生,多人获得自治区优秀毕业生。接收8名新疆科研院所、企业业务骨干来校进修,为新疆人才培养做出了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