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艾草--端午节不可或缺的健康宝藏

发布者:中药所发布时间:2024-09-02浏览次数:10


端午节不仅有美味的粽子和热闹的龙舟赛,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挂艾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端午节的“守护者”——艾叶。

端午节与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人认为端午节是毒日、恶日,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蛇虫繁殖,易咬伤人。因此,端午节的种种习俗,如采药、洒雄黄酒、饮蒲酒等,实际上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节其实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悬艾草》,出自清代徐扬《端午故事图册》

艾草的沿用历史与功效

艾叶为菊科植物(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的干燥叶,性温、味辛,归肝、脾、肾经,有小毒,内服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主要用于治疗吐血、衄血、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吴其濬)

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医学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庄子》中 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此外,《春秋外传》有“国君好艾,大夫知艾”,可见艾在古代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 在众多的草药中,大概没有哪一种草药的应用会比艾蒿更广泛了,被古人称之为百草之王的艾蒿味苦而辛,洗、熏、内服、外用皆可,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记载:“服之则走三阴 ,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经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 艾叶在民间的应用十分普遍,在大部分地区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由此可见,民间对艾叶治病作用的肯定。艾蒿内服可做止血剂:捣汁服,止伤血,杀蛔虫,治带下,止霍乱转筋,痢后寒热。用蕲艾配方,亦能治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肠胃炎及痢疾等症。蕲艾还有理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温经止血、清热止咳消痰等功效,主治月经不调、腹中冷痛、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宫寒 不孕等症,为中医妇科常用的要药。 艾蒿外用可治皮肤瘙痒、阴痒湿疹及疥癣等。艾蒿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头,还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 艾叶还可晒干捣碎制成“艾绒”,搓成艾柱,燃炙经穴,能散寒除湿, 温通气血,通经活络。民间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疗风湿病时,也常以艾蒿作为燃料使用。

艾叶的现代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艾叶的使用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例如,艾叶茶:将艾叶晒干后制成茶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艾叶沐浴:艾叶煮水后可以用来沐浴,具有祛湿、驱寒的效果。艾灸: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进行艾灸,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以及“艾叶喷雾”“复合艾叶饮品”“艾草牙膏”等艾叶产品。

近年来,研究发现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凝血止血、抗肿瘤、止咳平喘、镇痛抗炎、保肝利胆、调节血糖血脂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妊娠呕吐、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多种疾病。


结语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节日。挂艾叶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希望大家在享受端午美食和活动的同时,也能了解并传承这些美好的习俗。


参考文献

  1. 张元,康利平,郭兰萍,.艾叶的本草考证和应用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03):245-255.

  2. 邓海平.端午节艾草悠悠情思长[J].科学大观园,2022,(09):72-75.

  3. 张晓霞,刘瑞新,王亚旭,.艾叶的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23,34(06):758-762.

  4. 胡彦鸿.端午说艾[J].中国三峡,2013,(06):86-89.

  5. 计辰洋,任燕,翟煦,.基于功效古今演变的艾叶研究进展与应用思考[J].世界中医药,2024,19(02):279-284.

  6. 孙 建.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7. 曹玲,于丹,崔磊,.艾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产品开发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8,41(05):918-923.

  8.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世界书局,1960.